職業教育今后怎么走?怎么辦?怎么趟出一條 “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吳巖表示,在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職業教育是 “銅腰”,職業教育上連高等教育、下接基礎教育,是教育中間的腰。
一個人如果腰不好,就站不直,站不直就挺不起胸,抬不起頭,腳就站不穩。
職業教育發展好了、就是中國教育的脊梁、脊柱、中堅,所以,職業教育發展不僅規模最大,還要質量最優。職業教育要真正高質量發展,必須走產教融合這條道路。今天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成立,就是讓職業教育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銅腰”、脊梁,成為中堅。
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制造強國,需要一批又一批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中國建設世界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產教融合,這不僅對教育發展有意義,對國家、對民族都有意義。本次大會上第一個國家級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希望以此為開頭,更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成為支撐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
吳巖認為,建設 “銅腰”一樣的中堅力量的職業教育,需要苦練內功,使其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新基建。
吳巖指出,新基建有五大任務:
一要建好專業。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職業教育把專業鏈和產業鏈緊密對接、真正融合起來,靠共同體建設,靠專業建設,要把專業變成 “金專”;
二要建好課程。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職業教育的課程要緊密地結合產業發展而設立、而推進。“教改教改,改到深處是課程”,真正在學生身上發生化學反應、真正發生質量躍升的必須是 “金課”。建設“金課”,就是要推進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
三要建設師資隊伍。“教改教改,改到痛處是教師”,真正決定質量的是教師。因此,產教融合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必由之路,要把師資隊伍的老師變成 “金師”;
四要重視實踐。 “教改教改,改到難處是實踐”。實踐是人才培養的短板、軟肋、弱項,只有在實習基地、實踐基地、實訓基地里的真刀實槍的干和練,才能夠培養出企業歡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要把實踐基地變成“金地”,成色要足、實踐要強;
五要建好教材。教材就像劇本一樣,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教材對于人才培養就是“一劇之本”。改到實處是教材,校企合作編教材,才能使教材與實際相聯系。現在很多產業走在了大學之前,不是教育在引領企業的發展,比如說集成電路、高端制造。學生在大學里面接觸的是虛擬仿真,我很多教授沒有真正在生產一線看過產業、看過產線、看過生產流程。所以, “金專、金課、金師、金地、金教材”就是產教融合共同體要做的五個新時代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新基建任務。產教融合就是讓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的師生在 “ 聞得見硝煙、聽得見槍聲、看得見戰場” 的地方去實習、去學習。
產教融合共同體不僅是給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立標桿、做示范,還要成為推動 “職教出海” 和 “ 高教出海”的有力載體和平臺。
對于 “職教出海”,吳巖提到兩句話,第一句話是 “教隨產出”,產業發展到哪里,職業教育就跟到哪里;第二句話是 “校企同行”,學校和企業捆綁在一起才真正能夠走得穩走得好,所以 “職教出海”和中國國際化企業發展是相隨相伴、互相助力的。
當前,“職教出海”的形式有 “魯班工坊” “絲路學院” “鄭和學院”,正在不斷地 “走出去”。經濟發展要靠硬實力,文化發展要靠軟實力。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出海 和 “職教出海”,兩者就是要把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和中國文化教育的軟實力疊加起來,讓中國在世界上更有影響力、號召力、塑造力,讓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教育能夠走得更穩、跑得更快、飛得更高。
文稿內容摘自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吳巖在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上的講話